如下解答:
禅定,分为禅和定。禅是梵语禅那的简写,翻译成汉语是思惟修或静虑(清净思虑)。定,是心一境性。
(资料图片)
更通俗说,禅定就是:心非常专注,而专心思惟到一定程度。就像一个湖面,非常平静,这是专注,但如果湖水被污染,再平静的湖面也映不出白云,所以需要思惟的沉淀,把污染消除,这时才能映出蓝天白云。
禅定分止禅和观禅,止禅更侧重于专注的定,观禅更侧重于思惟观想。
今天,大部分人把禅定当作止禅。
九住心是:内住,等住,安住,近住,调伏,寂静,最极寂静,专注一趣,平等摄持。
从止禅来说,世间没有比九住心更详尽的指导次第了。
天台宗的智者大师都不知道九住心,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分为粗住、细住、欲界定、未到地定,然后是初禅。粗住相当于第四、第五住心,细住相当于第六、第七住心,欲界定相当于第八住心,未到地定相当于第九住心。
佛陀也许在《阿含经》中讲过九住心,但没有流传下来。上座部的《法蕴足论》只讲了九住心的九个名字,并没有详细讲解。
只有唯识的祖师们才详尽讲述了九住心的具体过程。
《阿毗达磨杂集论》讲:“摄外攀缘,内离散乱,最初系心故。”
不禅修的人大多向外求,求这求那,向外面攀缘,禅修就要放下这些,内心要远离散乱。
禅修首先要降伏散乱,散乱是让我们胡思乱想的力量,散乱分为三品(上品中品下品,或粗品中品细品,再细可分为九品)。首先调伏的是粗品散乱,然后调伏中品散乱,再调伏细品散乱。
不是你坐在那里开始禅修,就是第一住心了,也有一些要求和标准的。
在第一住心的前行,前面的修行主要分四个阶段:
第一阶段,身心大苦。身心都有巨大的扰动,浑身难受。不坐还好,一坐下来禅修没有一个地方不难受的,如坐针毡。这是很多人刚开始坐禅的状态。
第二阶段,身苦暂息。坚持坐禅一段时间后,身体上感受的苦暂时不明显了,至少有一段时间没有身体的严重苦受。腿也没刚开始时那样疼了,虽然过一会又疼起来了。这时,很多人开始喜欢禅修了。
第三阶段,降伏内心的小随烦恼。小随烦恼不是烦恼很小,而是生起的范围小,一次只能生起一种,但非常粗猛。小随烦恼有十个:一忿,二恨,三恼,四覆,五诳,六谄,七憍,八害,九嫉,十悭。忿是愤怒发作,恨是怀恨在心,恼是原来有过忿恨、现在又被惹恼了,覆是掩盖、掩饰的心,诳是欺骗别人的心,谄是谄媚、拍马屁,憍是骄傲,害是害别人的心,嫉是嫉妒心,悭是吝啬心、小气鬼。这时候,需要你至少在一座中不要生起这些小随烦恼。
第四阶段,降伏内心的烦躁不安。这种烦躁不安,不是身体上的难受,而是内心的忧受,还有嗔心。很多人不明白欲速而不达,在禅修上也急于求成,把焦虑也带入禅修中。我们的要求是:放松、清楚、慈心、熏习。你焦虑了,就说明你没放松,没清楚,没慈心,很坏的熏习。你老老实实做功夫,功到自然成。
如下解答:
怎樣才能進入禪定狀態?首先要知道禪是什麼。
從古至今,中國人都喜歡參禪打坐。自從禪宗六祖慧能頓悟後,大唐上下參禪打坐趨之若鶩,對禪宗理論的深究也有其人。流行於今天的話是“走江湖”(就是走到江西、湖南去參禪修行,這是走江湖的原意)。因為沒有去過江西和湖南,都不能說自己是參禪打坐的人。可見當時非常流行。
現在人很多都喜歡講禪、講禪宗,這也非常好嘛,尊重傳統文化,這是個大好事。
首先普及一下什麼叫做參禪。參是一種行為,禪是一種覺性。參是非常難以詮釋的,參:包括了見解是什麼?你的行為是什麼?是從理論中的見去尋找這個修?還是從禪修中找這個見?是兩種不同的修法。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講,可能都是慧性根基而不是覺性根基的人,從理論的見解中去尋找這個修,這條路適合於大家走。所以首先要精通的是空性之理,就是了知什么是般若波羅蜜多空性見后,才能去參禪打坐。
從過去到今天,都有很多外行說不要去看經書,直接打坐參禪,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和虛雲禪師等禅師們,他們都提倡一邊聞思般若經典,一邊去參禪,不能廢掉一個,要兩者兼顧。要不然你參什麼?參的都是分別妄念。
有人還以盲導盲說,打坐時閉著眼睛,什麼都不要想,那就成了無念和尚宗了,是不可能獲得智慧的。
要參禪打坐者,絕大多數的人都要聽聞三種二傳般若空性的經文,並且了達無誤。
為什麼要聽聞三種不同的般若波羅蜜多經文呢?因為聽聞法師講的經典後會產生聞慧,還必須從聞慧中產生思慧,有思慧後經開悟者指點,才有可能經過修持得到修慧,最終獲得禪定。
如此以來,其實它的難度,比科學家專研一個高科技的難度還要大。
首先應該知道,我們參的不是分別妄念,而是參的是:前一念以滅,後一念未生之际,自心的本來面目,我不知道大家明白沒有。另外,如果你在參禪打坐時,感覺非常舒服,那已經全部錯了。因為你在修你的感覺,也就是分別妄念,不是什麼禪定。參禪打坐,還有好細微之處,你要明辨取捨,還有好多秘密需要自己去挖取。好事多磨吧。
禪是指心中的覺性,也就是如來藏光明,也叫真如自性、佛陀、心的本智。最好找一个明師指点。
最後祝大家修禪有得,心想事成,並獲取智慧。
文/心智無礙暢遊虛空
圖/來源於網絡
如下解答:
鱼 鼓 颂
赵州禅师 · 从谂:《魚鼓颂》
四大由来造化功,有声全贵里头空。
莫嫌不与凡夫说,只为宫商调不同
禅宗所悟之禅,非普通的定。
通常所修基于四禅八定,但禅宗是自性大定。
赵州祖师这《魚鼓颂》,通过鱼鼓中空这形象来象喻自性真空灵知大定。
这种方法经常在人的六根门头直指顿悟顿契,非常容易开大智慧,能够悟万法之源,能够会一切法于自性。
比方说人的眼睛能见之性:见性,这眼能见之作用之性来悟圆妙真心。
这种方法能开智慧,举一个现代的方法为方便认识一下,因为我们一直学西方的文化,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以为当我们的大脑能思维,大脑是我们思维的主体,所以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大多数局限于我们的大脑,这不是实际的状态。我们人的思维可以突破大脑的限制,可以突破多维时空的限制,可以周偏观照十方世界,怎么来打开人本具的这种妙德?对于这种问题,西方人想象都不敢想象,西方人没有这种认知的方法。但是用禅的方法,这能很快的突破把我们的思维局限在大脑之中弊端。
禅宗这种方法它就在我们六根门头觉照,他可以在生活的日常中用功。用这种方法很快能开启智慧之门,一旦开悟了,无师智自然智都会打开,那么经典中所记载的那么多定,都会用自己的本性照了解行相应广大应用。
所以禅宗对于祖师的定义是这样的:
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,解行相应,名之曰祖。
这种禅法也叫大总持门:能够以一心总持万法。我们所以能够了解一下,这不是单一的某一修法,古人说为: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
如下解答:
禅定实际上是心持续高度专注在特定的目标上而没有杂念的状态。所以需要有几个要素:
1. 特定的目标。有些人做一些事情非常专心,但是因为做事时专注的目标的关系,导致不能体会到禅定或者接近禅定的状态。比如玩网络游戏再怎么专心也不可能体会到禅定,因为这个目标本身就是非常粗糙散乱变化不定的。
2. 是心在专注,不是眼睛耳朵等等,所以真正的禅定都不是通过训练视觉听觉触觉等得来的,是训练自己的意识得来的。
3. 持续的专注需要持续的训练,一般来说平均每天8小时,连续几年的时间,部分人就能够体验到禅定,当然也有特别快或者特别慢的,每个人情况不一样。
4. 最后推荐一本书《清净道论》,里面详细介绍了佛陀所教的四十中训练禅定的方法,因为佛陀对心的规律理解的最深刻,所以教导的方法也最详细有效果。
祝您早日体会禅定!
如下解答:
想进入禅定
第一不能有纷扰的念头。
第二不能有纷扰的念头!
第三不断觉察和了解,减少内在的困惑。
第四逐渐断离贪、嗔、痴。
如果以上都在点上,那禅定很快出现。
禅定又名三摩地,又叫三昧。至心一处的意思。
有人观想水能入三摩地,有人观呼吸入三摩地,有人念佛得念佛三昧。
知见不全,还须见谅。
「如果不持戒律,不用其它方法加持而修习禅定,有着魔的风险」
如下解答:
先来了解什幺是禅定,再来谈怎样才能进入,六祖坛经云:「外离相名为禅,内心不乱,名为定,」。在现相中执着一切现相的得与失,高与底,多与少,有与无,不离一切相,如何是禅,内心,心生种种,想东想西,心中不宁,如何能定,。
一般人以为静静地坐在那,观想,就认为是禅定,维摩经中,舍利弗在树下打坐,而认为是禅定,而维摩诘告之:「不起灭定,而显诸威仪。是名宴坐」。「心不在内,不在外,是名宴坐」。不去烦脑,而入涅盘名为宴坐」、
禅定是没有进入,也没有进出的,皆非是,六祖坛经云:「心地无乱自性定」。禅定的在每一时段中,每一时间中,也在每一生活点滴之中,不是特定的时段,一般人说的禅定,那是为一般人了解,而说的,如何进入,方便之法。
如下解答:
层层剥皮叫禅,一丝不挂叫定。不垢不净叫禅,不增不减叫定!有垢装静,叫枯木禅。有像不叫禅,无像是真禅!舍利子: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
如下解答:
禅定就是让心静下来,什么也不思考,感受均匀呼吸,万念归一,忘却一切的忘我、无我的天人合一过程。使自己不想、不虑、不怨、不忧、不惧犹如磐石,而又心情舒畅、放下一切杂念,无物无我,悠悠哉若存若无,化之无存,遇风而飞,遇声而荡让你进入了宁静、忘我与自然合一,心情愉悦。那种融入宇宙的空性奇妙无穷之境。也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的境界,我与自然同生,自然与我共生。那就是你的“禅境”。
禅定的本质是就是通过静坐冥思的方式让散乱的思绪平定下来,专注于纯明的境界。长期不断禅定的修行,会让心变得纯净明洁,不生虚妄,再进一步,就能够体验到无上般若的本体了。
理解禅定有两个关键:一、专注;二、纯明。专注就是让思维集中在纯净唯一的境界上,不散乱,不生发虚妄,也可以叫安住真心;纯明则是专注的境相清晰明了,不混浊,不朦胧。也就是说禅定要有超然物外、清澈宁静的“出世”品质。所以专心劈柴不是禅定,出神发呆也不是禅定,昏昏欲睡更不是禅定。
禅静由万念归一的有我静到一念归无的无我定,无无而无的无再到慧生至乐之无乐过程。讲究吐纳细匀,似守非守。然后由脚趾端逐步化无至全身。无呼吸,无想无识,无惧、无我、无物,至乐无乐的息心大自在之法为禅定最高境界,感悟生命与自然的真谛。
正如太上老君清净经中所言“常能遣其欲,而心自静,澄其心而神自清。自然六欲不生,三毒消灭。所以不能者,为心未澄,欲未遣也。能遣之者,内观其心,心无其心;外观其形,形无其形;远观其物,物无其物。三者既悟,唯见於空;观空亦空,空无所空;所空既无,无无亦无;无无既无,湛然常寂;寂无所寂,欲岂能生?欲既不生,即是真静。真常应物,真常得性;常应常静,常清静矣。如此清静,渐入真道;既入真道,名为得道,虽名得道,实无所得;为化众生,名为得道;能悟之者,可传圣道。”
如下解答:
外离相,内不乱。制心一处,一念代万念,然后一念放下!先入静,再入定。
如下解答:
禅定无文字,无言传,无师教的自思,自悟的境界。佛祖的大彻大悟。
关键词: 如何禅定